內蒙古赤峰市古魯板蒿初級中學 杜景禮
內蒙古赤峰市古魯板蒿初級中學校園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園林花木達50余種,春華秋實,四季常青。形成了七片園、七條路、三處景觀、一座校史館的生態(tài)格局。
結合學校生態(tài)文化特點和未來學校空間環(huán)境對學生心理影響研究課題實驗,學校特別關注、精心體察四季時令、空間布局,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歸納、分層體驗,從而為培養(yǎng)師生積極心理提供了最大的可能。
在時間上,主要針對一年四季(春夏秋冬)、一天四時(早午晚夜)進行研究。
春有花,便觀察研究花色、花香、花形對人心理的影響;夏有葉,便體驗研究高度、密度、形狀、光線等對人心理的影響;秋有果,便體察研究果實種類、顏色、變化、大小、形狀等對人心理的影響;冬有雪,便體味研究雪的大小、厚薄、色澤、光線、質感等對人心理的影響。
而一天的四時,則通過同不行為透視心理的方法,進行情緒的測量。如對唱歌、運動、朗讀、講述、演講、繪畫、攝影、勞動、實踐、書寫等具體行為,在不同的時段,有怎樣的心理投射,讓師生在測量中發(fā)現,在發(fā)現中思考,在思考中鉆研,在鉆研中確定最佳行為方案。
在空間上,主要針對外部空間設置和內部空間設置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,組織開展研究。外部空間即開放式和半開放式空間,主要是運動空間、自然環(huán)境空間;內部空間可以視為閉合式空間,主要包括教室、餐廳、宿舍和功能教室等。
自然環(huán)境空間(綠化布局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包括綠化區(qū)域設置,綠化植株高矮、間距疏密、氣味濃淡、枝葉長短、道路設置、相關輔助建筑等,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。
學習空間(教室布局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包括文化營造、門窗大小及其材質、采光明暗、溫度高低、座位擺放、師生距離、黑板大小、桌椅顏色等,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。
生活空間(宿舍布置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包括宿舍位置、宿舍大小、床鋪距離、門窗設置、人數多少、文化氣息、整體色調、燈光顏色、鋪位差異等,產生的影響。
飲食空間(餐廳布置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包括餐廳的大小設置、屋頂高矮的設置、餐位多少及間距設置、餐廳文化氛圍與管理氛圍的設置、飯菜樣式及搭配的設置、餐廳地面舒適度的設置、水槽和熱水器等輔助性用具的設置、餐桌餐凳材質的設置等,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。
運動空間(運動設施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即場地寬度、器材密度、場地硬度、場地色澤、師生間距、生生間距、教具擺放、場館內外、分組情況等,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。
實踐空間(功能設施)對人心理的影響。即實驗器材、實驗臺擺放與間距、電子設備的使用與否、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等,音樂、美術、書法、心理咨詢等功能教室的布局等,桌椅器具的搭配與組合方式,室內的色調布置、燈光的使用等,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。
具體來說,我們主要側重于對空間布局的研究,注意從以下四個方面,來推進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、數據積累和階段性報告。
- 傾力構建綠色詩意空間環(huán)境,突出“五個引領”
(一)梳理校路與校樹,引領文化樹人。學校建成比較完善的硬化路面,擁有很多各類古樹,這為我們研究空間環(huán)境和優(yōu)化空間環(huán)境,提供了很好的鋪墊。人有了姓名,就有了寄托;路有了名字,也會更有生機和活力?;谶@一點,學校對樹園分別作了歸類和補植,形成了七路、七園、三觀、一館的生態(tài)格局。
七路是七條校路。兩條主路,一條是因白楊樹栽植在路邊而取名的昂楊路。昂楊路是學校的士氣之路,學校的校樹白楊也在這條校路的正中間路邊位置,與通達園隔路相望。另一條主路是在宿舍樓和教學樓北,路邊栽植的樹木主要是垂柳,垂柳的枝條是向下的,這是一條愛心之路,垂柳將愛心垂向大地。另外五條路,分別是:在通達園西北的那條,名為通達路;通往車棚的那條,取名為通行路;通往南墻最遠處的那條,取名為通遠路;通向棗園的那條,取名為通早路;通向平安園的那條,取名為通平路。
七園,就是七片樹園。在學校原有的綠化區(qū)的基礎上,將老綠化區(qū)命名為百樹園,這是學校的智育之園;在其東邊的空場,開辟出丁香園一座,栽植丁香66簇,這是學校的美育之園、藝術之園;在丁香園東,開辟出紅梨園一座,栽植寒紅梨120株,這是學校的離別之園;在校門路西,栽植海棠50株,開辟出海棠園一座,這是學校的詩詞之園、文化之園;將餐廳門前、建有甬路的一片園,取名為通達園,這是學校的理念之園;在棗園補植了棗樹57株,這是學校的行動之園;在宿舍樓前栽植了223株吉紅果(人稱小蘋果),因其諧音為“平”,是學校的平安之園。
三處景觀,一處是紀念香港回歸的碑林,一處是刻有毛澤東詩詞“同學少年”青春雕塑,一處是將榆樹彎折、形如臥地虬龍的虬龍榆樹。
學校的校訓是“樹木·樹人”,這些樹木、樹園、道路、景觀,很好地展現了校園豐富的生態(tài)建設,也深刻地詮釋了樹人文化的深遠意義。
- 拉動詩詞進校園,引領詩意立人。綠化讓校園更美,卻仍然缺少文化。學校邀請當地詩人、詞作家走進校園,為七路、七園、三觀、一館創(chuàng)作了詩詞,并制作出系列詩詞牌匾、石刻、木雕長卷,共題詩詞29首,《校樹賦》1篇。打造“樹木·樹人”校訓石一塊、主題石三塊、詩詞石兩塊。讓詩詞就像陽光一樣,灑進讓每一條路、每一座園、每一處景觀,讓校園灑滿詩意、浸潤文化、深化內涵,給學生以詩意的“樹立”。
(三)強化書畫作品展示,引領墨香沁人。學校布置了書法教室、古風詩社。古風詩社的空間布置,以書畫特別是書法作品為主。詩社中共懸掛經典詩詞、校園詩詞22首,詩詞主題剪紙1幅。墨香、詩香、書香,香香沁人;古味、今味、品味,味味舒心。
(四)開設詩詞大講堂,引領詩詞育人。為了讓師生了解學校的生態(tài)建設,了解校園文化,理解詩詞的內涵,學校開設了詩詞大講堂。本學期,共講四課,讓這些校園詩詞進課堂、進頭腦、進年級、進社團、進教研組,讓校本的詩詞真正成為智慧的景觀,育人的資源,成為辦學的底蘊,發(fā)揮其育人作用和涵養(yǎng)功能。
(五)編制詩詞校本教材,引領校本培人。結合實驗研究的開展,學校以校園詩詞為重點,詩、圖、書、文,輔以經典詩詞、詩人詞家軼事等,編制了一本校本教材。這是帶有詩詞韻味的校本教材。同時,學校還將繼續(xù)編制生物、物理、數學、英語、美術等學科的校本教材,讓育人資源特色校本化、內容系列化、學科綜合化。
二、積極發(fā)動實驗教師自主探究,實現“三個強化”
(一)發(fā)動實驗教師探究課題方案,強化參與和思考。在課題方案形成之前,學校和課題組盡力發(fā)動全體實驗教師,征集課題實施方案意見,形成初稿后,又進行修改潤色,最終形成了學校的整體課題方案。“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。”讓實驗教師帶著思考,走兩個來回,就是為了強化實驗教師的參與意識,促進實驗教師先思考再實驗,得到提高,讓實驗真實、簡潔、關鍵地發(fā)生。
(二)發(fā)動實驗教師學習相關理論,強化拓展和提升。實驗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學習、不斷探究、不斷提高、不斷進步的過程。課題組特別發(fā)動實驗教師積極行動,以課題實驗為根基,引導大家往深處挖掘,往廣度拓寬,往高度累積。學習相關理論,如空間心理學、環(huán)境心理學等。通過相近相關理論學習,為空間環(huán)境對學生心理影響這一觀察、實踐、思考、探究,進行了全面拓展,促使每一位實驗教師實現理論提升,素養(yǎng)提升、本領提升。
(三)用好用足校本資源,強化創(chuàng)新和遷移。發(fā)動實驗教師就學校已有的封閉式空間、開放式空間、半封閉半開放式空間等三大空間,針對文化營造、門窗大小及其材質、采光明暗、溫度高低、座位擺放、師生距離、黑板大小、桌椅顏色等八大要素,測量相關數據,形成數據鏈,豐富數據庫。植樹成文化、詩詞進校園、親子行動、愛心涵養(yǎng)、除雪體驗等,都被發(fā)展為實驗教師進行觀察、測量、比對空間環(huán)境變化的契機,橫向比區(qū)別,縱向比變化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空間環(huán)境,寫作心理日記、行動日記、體驗日記。利用充足的校本資源促進學生思考,促進教師研究,促進實驗推進。組織相關班級,對“我最喜歡的班級(辦公室、功能室、食堂、宿舍、運動場)布置”進行了繪畫設計,引發(fā)廣大師生積極營造理想狀態(tài)的校園空間環(huán)境。
三、應用“385”體驗評價法,努力創(chuàng)新觀察與實踐視角
結合實驗方案,確定了對三類空間、八大元素、五度評價的開掘,從而創(chuàng)新觀察與實驗的視角,為收集實驗數據做出了充分的準備,付諸了大量行動。
三大空間,即教學樓、宿舍樓、餐廳等室內空間,視為封閉式空間;運動場、室外空地等,視為開放式空間;校路、樹園等,視為半封閉半開放式空間。其中,十分特別的就是半封閉半開放式空間,在春夏秋三季,若隱若現,特別明顯。
八大元素主要體現在文化營造、門窗大小及其材質、采光明暗、溫度高低、座位擺放、師生距離、黑板大小、桌椅顏色等。
五度評價法,就是采用憤怒、失落、平靜、喜悅、興奮等五類表情,以50分為量分標準,自主研發(fā)情緒和心理測評量表,對學生在課堂、操場和樹園等不同空間環(huán)境中的情緒進行檢測和自我評價。
四、細心策劃組織活動,實施“三個突出”
(一)強化行為心理導向,突出團隊精神。利用教師節(jié)發(fā)起教師人人參與的“同舟共濟”和“愛心傳遞”活動,發(fā)起學生“為教師亮燈”、“為教師送祝福”活動,突出了師生兩個團隊的合作、感恩精神。在各班設計不同風格和形式的“微笑坊”,展示各班學生微笑的狀態(tài),喚醒積極心理。
(二)結合親子行動,突出愛心和感恩特色。把握愛心人士進校園開展親子行動的契機,將愛心涵養(yǎng)與感恩教育作為德育的底色、特色進行打造。為每個班級打制了書櫥,建設了圖書角,設置了愛心和感恩圖標,讓書香溢滿班級。
(三)多元遞進評價,突出實驗的嚴密邏輯性。針對同一項目,課題組采取教師、學生、家長等不同側面,建立多元評價數據庫。針對原空間環(huán)境、遞增元素改變空間環(huán)境,進行反復評價和撰寫體驗日記,開展形式多樣的遞進式評價。兩種不同形式的評價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,有效地避免了主觀傾向,更好地保證了實驗及其數據的嚴密性。
五、努力激發(fā)師生想象,推進空間環(huán)境繪、補、調“三大創(chuàng)意”設計
在實驗過程中,激活學生思維,激發(fā)學生想象,對空間環(huán)境進行適度改造,從心理學角度重構“環(huán)境”,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(yǎng)和審美情趣的涵養(yǎng)。
把你最喜歡的空間環(huán)境繪出來——這是一種思想創(chuàng)意的有效應用。比如,對未來學校的空間環(huán)境,你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和創(chuàng)意?教室、實驗室、餐廳、宿舍、校路、運動場、校長室、英語組、音樂教室、心理咨詢室等,你有你的精彩,我有我的創(chuàng)意,總有一些夢想,會成為最接近美的現實。
把你認為特別有益的布置補進來——這是一種行為創(chuàng)意的有機施展。比如,為每班設計一個笑臉墻,捕捉和展現班中每位同學微笑的狀態(tài),這就讓空間環(huán)境擁有了人文特征,融入了行為血脈。當然,一盆花,一幅畫,一件飾品、一份寄語,都可能補出你的智慧,留住大家鐘意的最美。
把你覺得特別應當的位置調換過來——這是一種重構創(chuàng)意的有意設置。比如,把桌椅擺成馬蹄型,讓老師和展示的孩子步入舞臺中心,與每一名學生等距。
用無聲環(huán)境,做有愛教育。引導廣大師生積極行動,立足空間的凈化、美化、優(yōu)化、去消極化,應對消極心理問題,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(tài),我們一直在路上。